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分布式金融模式的经济形态还在探索

10月23日,由《华夏时报》、水皮杂谈、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以及Cointelegraph 中文共同主办的“探索变革,服务产业2020华夏时报产业区块链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聚集了区块链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开发者、经营者、研究者和监管者与会探讨从行业标准化、行业政策、企业融资、具体落地应用、赋能数字经济等议题。

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认为,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外看就是金融产业的数字化。据统计,国内金融机构从2016年至今区块链项目在国家网信办备案的所有服务里面占了20%,四年来项目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深度不够;区块链运用范围很广,但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却没有形成产业,分布式金融模式的经济形态还没有看清楚。

李晓枫还提到,金融业区块链共识节点要通过BSN链条,政府也希望与BSN联盟链系统,从金融、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方面能够有协作。区块链变革不是在一个行业发生,它是跨行业多主体形成一种协作模式发生的。

进入数字时代,升级隐私保护和数据保全是行业的核心,中国在对联盟链的需求较大,发展也比较迅速,其关键底层技术成熟度还有待考究。目前,区块链场景覆盖了农业、制造业、医疗、政务等,产业区块链已成为短期内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和进入主流应用的最可行的模式。区块链催生的产业以及衍生的金融服务的产业,和像加工、物流等产业等第三个区块链赋能的产业,上述三种模式融合又将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怎么界定金融的数字产业这个概念?”李晓枫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过去有互联网金融的提法,现在没有区块链金融的提法。他进一步指出,从更大层面上看,信息技术产业化即数字产业化,用它来改造垂直行业构成产业数字化。金融是产业数字化行业之一,有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技术只是其中之一。而现在行业内部是整个金融数字化转型,即金融产业的数字化,对金融而言,区块链产业只是其中之一。

李晓枫还以“互联网金融”的说法为例简明阐述观点,其认为就金融来讲,当前比较明确的方向是要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从2016年开始,金融机构做了很多区块链项目,其中在国家网信办备案的所有的服务里面占了20%,已经有100个项目在落地或者在展开。但是,四年来有些项目虽然数量很多,范围很广,但是深度不够。而且区块链是否在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产业,目前还缺少依据。

李晓枫认为当前行业区块链发展有两大特征,第一个是仅发生在To B的层面,真正对社会影响比较深的,还没有出现;第二个在B端的应用做得好的就是人民银行数研所、国家外管局牵头的贸易金融领域,融资量达到两三千亿,参与的金融机构也很多,但是在扩大影响上还需要探索。

谈到影响,区块链到底对金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李晓枫表示,回头看互联网会发现,其当时就是建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规模做大之后月活数、流量增大, 朝着生态化发展。而这个平台就是一个中心化的,云计算、大数据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围绕这个所有者展开的新技术。

而区块链是不同所有者都有权利修改分布式数据库,从技术观点来讲仅有两项,增加或者查询,大家都来修改数据是一个多层级的分布式的技术体系,当然这个分布式跟云计算的分布式不一样。在区块链分布式架构上,其无非就是有两个模式,一个像Facebook的Libra,核心节点的联盟链。另一个就是像央行的数字人民币,有一个中心批发到核心节点,但在这种架构中将来会是个什么样的分布式金融模式以及经济的形态还要进一步探讨。

另外,数字货币落地是更广义的,提到数字人民币,李晓枫认为区块链技术有着币的基因,“真正区块链要做好不一定是比特币,在中国就是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逐步落地以后,就可以打开一个想象空间,所以未来两三年是关键机遇期。要有机遇才有挑战,机遇都没有哪儿来的挑战?”

李晓枫也表示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很大,在中国它会影响到支付系统,若从M0到M1,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资本项目开放,所以挑战就在这里。证监会允不允许数字证券,交易所资产托管法律法规如何明确等,未来两三年,如果这些挑战都得到了解决,那么整个金融的数字产业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产品

评论